第459页(2/2)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其中的重灾区自然在南诸郡,但意外的中都四郡竟然也损失惨重。除了中都郡守谢达,其余三位郡守或多或少都卷了周信案。除去他们结党营私、外串联的罪名之外,其本人或是其家族还牵涉到贪腐案件,甚至沾染了人命官司。

虽然不准备扩大规模,但青州兵局的利却一直十分稳定,场的坊工都是熟了的,早就把工场当成了自己的归宿,无论质量还是效率一直保持了度稳定。

说起来这个调令其实也并不突然。自从吏尚书周信勾结清江教意图谋反这事事发以后,大雍的官场就发生了剧烈的动。之前舞得最凶、得最的旧儒派和西洋派的一分纷纷落,牵连级官吏和军卫无数,送去刑和大理寺的案卷堆成了山。

栎竹溪是从湖溪至青州海的一条小河,也是湖溪通往外界的重要。当初湖溪化厂造第一批化的时候,大船停不来,货主就把船停在青州,然后雇佣本地的小船来往运输。最狭窄的地方要小船排队通过,那段时间船上的渔火照亮了湖溪的夜空。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借着钱酉匡转任中都郡守这个契机前往中原开疆拓土的。

以前不是只有船嘛,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过现在开通了火车线,从湖溪有火车可以直达青州,可比以前方便多了。

当然不是没钱,只是现有规模已经足够供给大雍军队使用。兵自己也在建造兵工厂,未来很一段时间连发枪和远狙枪都不会对外销售,盲目扩大产能并无必要。

她顿了顿,接着说

那也未必会用到小船。

吴二婶回忆了一当年的盛景,然后笑着摇

--

小渔船虽然便利,但哪有火车装载的多,一船一船怕是供不上使用呢。

客也笑着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很快,兵局建造了住宅区,许多场工定居在此,小小的坡镇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繁华闹的城市。

害啊,现在全大雍都知他们造了新化,估计栎竹溪上又得大牌龙了。

吴二婶间一直没搬家,她也没什么野心,就想守着这兵营生。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她一样随遇而安,借着工业大发展的东风,许多原本在东海得风生起的店铺,逐渐也开始把角伸向大雍的其他地方,在新的舞台上大展拳脚。

这些年,东海各地都建起了不少新作坊,尤其是造氨工场都不知扩建了几期,但青州兵局却一直保持着之前的规模,无论是东海郡府还是冉昱本人,似乎都没有再继续扩大的想法。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