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1/2)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杜老师上山时,扶灵的人是陈轩。

曾经的纤纤少年,如今凛然有了一难以忽视的霸气场。在殡仪馆大礼堂众人的喧嚣声中,即便是沉默地扫视两,也能立即引所有的注意力。

“谢谢大家今天到场为杜老师送行。”大厅里终年散发的寒之气与清冷的声线玄妙地合在一起,参加遗告别仪式的单位领导和社区们都安静来听他讲话。江雪恍惚的神志亦被唤醒。

“1952年生后,杜老师便随为南洋华侨的父母归国,除了家产,他们为这个国家贡献了一切:青,信仰,,乃至生命。”经过年轻律师专业的演绎,不需要讲稿的有而发有了特别的染力,现场熟悉或不熟悉杜老师的人们,都陷了沉沉的哀思。

“他们的国之,没有被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苦难消,也没有被文革期间的迫害磨灭,更没有因为终其一生的怀才不遇而动摇。”说到这里,他明显地停顿了一,着意看了看端坐前排的几个人,接来又目不斜视地说,“s大图书馆源于香岩先生创办学堂时的阅览室,百年来藏有近20万册古籍,几乎每一本都经过杜老师亲手照料、修复,这意味着即便他37年来连续工作、从不休假,每天也需要修缮十多本才有能达到这个数字。试问,在座各位有谁能够把工作到这一步?自始至终的兢兢业业、独善其,不能言语的书既是他的伴侣,更是他的孩。”

的各个听众纷纷表示附和,即便原本准备走个过场的领导们也换上了一副严肃的表。作为华侨和右派,杜老师的社会成分极差,年轻时本得不到正经姑娘的青睐,终大事被一拖再拖,送走年迈的父母后,独居而终,海外残存的几支家族血脉也都年事已,无法回国照应。否则他的后事也不到外人来主持了。

“有幸在典藏室勤工俭学的四年里,杜老师从未因家境贫寒对我另相看。相反,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导我如何为人:认真、负责、严谨、勤劳,这些弥足珍贵的品质值得终受用。”讲到动,淡眸蒙上了一层模糊的雾,“像我这样的学生,杜老师可能见过很多,可他这样的老师,我这辈只见过一个。”

“终廉泊汗青节,半世辛勤为学。”稳定绪后的陈轩恢复从容,抬起修的手指示意众人起行礼,“愿杜老师安息。”

告别仪式结束后,领导先行离开,本就不多的人群很快散去,只剩江雪一个在台坐着,远远看着作为家属安排火化的陈轩。

专业细分到殡葬领域,便是为不同人群提供价码或或低的服务。可她以前总觉得,这后事,再闹或者再寂寥,对亡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也就是给后人买个面罢了。到今天这境里,她不得不再次承认,钱真是个好。原本因为亲属寥落而很可能显得冷清的送别,因为贵宾服务的筹划安排,显得格外庄重,让人误以为杜老师的一生其实也没有那么凄凉。

只是,无论陈轩为此费多少,都无法改变逝者已逝的结局。

火葬炉的铁门缓缓升起,如同打开不见底的黑,将老人被病痛折磨得只剩骨架的残躯悉数卷,幻化作缕缕青烟和一捧黄土,最终归于虚无。

他沉默地捧着骨灰盒在前面缓步行绷的肩膀和不协调的步履都大的悲痛。

江雪未曾想过他会与杜老师接如此厚的谊,毕竟自己毕业后就很少回学校,遑论图书馆。分手后鉴于份尴尬,杜老师也很少主动同她谈起关于他的事。当初领陈轩去典藏室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如今却是两隔。思及此,她本能地伸手抚上那直僵立的脊背,轻轻的,不作任何言语。

劲瘦挑的影明显地停滞了,随后又大跨步地甩开这意外的接跟着工作人员,走向预定的墓地。

明知没有人看到这一幕,她还是自嘲地摆了摆手。当年他只有大一,那样偏执而孤傲的孩受挫后还要继续勤工俭学养活自己,如果没有杜老师的关照,恐怕早就撑不去了。如今的她有什么资格或立场来询问、质疑,甚至安呢?

殡仪馆的贵宾服务员从到尾张罗,葬、封墓、立碑、植柏,完全不需要亲属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1】【2】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