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二四 阶级教育(2/3)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是,对于整个天而言,阶级却是恒定的。”朱慈烺:“人在其中,但终有人制人,有人制于人,也就是说,无论天怎么变,这两个阶级始终存在。”

朱和圭想了想,再次

“对对,”朱慈烺略有欣,“太祖皇帝本是赤贫之人,乃无产阶级中的一员,后来驱逐胡虏,再造中华,君临天,这就是有产阶级的首了。”

陆素瑶在外面听到里面的声响,虽然听不真切,但仍旧是心异常。一者为皇帝揪心。一者又为皇太担心。

皇太,表示理解。

“但你又能有什么办法?国变之前。你皇祖几次劝募,却没人肯援手,难能够抄他们的家么?”朱慈烺:“因为你已经站到另一个阶级去了,他们这些掌握了社会资源的人家视你为仇雠。谁肯援

十三岁的皇太已经有了一定的逻辑能力,又

“对,他们不忠,结果也的确如此,所以才会有国变之祸。”朱慈烺:“朝廷捉襟见肘,他们却是奢靡非常,宁可将银里也不肯给朝廷。”

“阶级分为两个:掌握了社会资源的有产阶级,以及不掌握社会资源的无产阶级。”朱慈烺:“对于个人而言,阶级不是恒定的,比如雇农弟本是无产阶级,通过读书上,掌握了生产所需的资源,也就是掌握了社会资源,成为了有产阶级。原本的官宦弟,因为不求上,变卖祖产,从掌有资源而变成赤之人,这便是退到了无产阶级。能理解否?”

“你能明白这就好。”朱慈烺松了气:“有产者之中又有两类,薄有家产者,以及富甲一方者。你觉得一个只有两亩地的农夫,和一个家财万贯的举人,谁说话更有用?”

朱和圭脸上浮现一抹杀气。

翻了晚明一倍有余?正是因为满清废除了卫所,将卫所名的土地、人清查来。

“儿啊,你若是将国家重心放在农耕上,国家收就只能从田土来。百姓负担增重,朝廷收减少。碰到天灾便成人祸。而商人地位难以提,他们便与这个国家离心离德,只顾自家,不顾国家。结果呢?便是闯贼献贼重来。”朱慈烺苦婆心

这个涉及到社会影响力的问题,答案未必就是简单的非此即彼,但皇太还是朴素地选择了后者。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这就对了,”朱慈烺因势利导,“从表面看,天家是这个天说话最有用的,影响力最大。实际上呢?如果面的百姓都希望经商致富,而天家仍旧死守着田垄,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

“哈,”朱慈烺被气乐了。“士大夫从农家来?你去查查,国朝万历之后有多少士大夫家中没有经商的!你死抱着士农工商之说,却不能见到其以田土为,以工商利么!”

“他们不忠!”朱和圭叫了起来:“他们应当与我家共退的!”

“这三六九等,就如台阶一般,父皇且称作阶级。”朱慈烺小心翼翼地措辞,不敢一将“阶级斗争”这猛兽放来。

如今再置卫所,明面上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军队自己养自己,实际上却破坏了朝廷的动员能力,牵制了帝国对外用兵征战的力度。两代之后,卫所军官蜕化成了地主,重新成为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

“是……与有产者共治天。”朱和圭略一思索,虽然还不能明白社会资源的确切概念,但还是对了这选择题。他立刻又:“父皇,给百姓土地,他们便是有产者了呀!”

“现在为父问你,我家是与谁共治天?”

“父皇,若是国家重农,百姓安居乐业,又哪里来的闯逆献贼?”朱和圭昂,颇有些质问的意思。

朱慈烺面对儿的质问,心中无奈,招呼儿过来,拉住儿的手。柔声:“你能看到士农为贵,工商为贱。那么就应该理解这个天人是有三六九等的,对吧?”

朱和圭似乎不愿意接受这说法,但还是

从这光来看,教皇太这条策略之人,也是个英才。

皇太终究年纪太小,还不能明白这个社会的运作。

到了士这一阶层,就算他们家中只有三亩薄田,也必然有族人打着他们的旗号经商。逃避关税,每年给他们“孝敬”。说穿了这就是分红,只是伪装成了亲戚馈赠。

明朝官员的薪俸恐怕是历朝最低的。但明朝给读书人的待遇却是最。所以明朝有穷秀才,却无穷举人穷士,因为到了举人这个程度,自然会有人主动投靠,哪怕中举之前家徒四,中举之后也立刻富贵盈门。

可惜他摊上了一个悉百年的皇帝。

皇太略一想,:“我家便是如此么?”

“父皇,天与士大夫共治天,士大夫岂非从农家来?”朱和圭昂然不惧:“如今国家重商。日后朝中皆是言利小人,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1】【2】【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