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会这样问,李隆基有些意外。两年前诛杀诸韦,朝廷达成共识,由安国相王即位,镇国太平公主依然权势熏天,李旦本就不愿意皇帝,对这个妹妹也是极尽恩
,太平竟然不知餍足,短短两年时间就要造反。隆基本以为凭姑母
中沉浮的手段,这会是一次艰难的平叛,然而没有想到,姑母竟然在短短几天里就败事,他还在想法
如何向父亲解释时,旦只叹息一声,吩咐
:“成全她吧。”
“那天她就这样问我,我没能答上来。”太平神往地说着,又自嘲地笑笑,“算了,未到盖棺定论时,谁也答不上来。”
隆基握着剑柄不语,豪言壮语谁都会说,但他知
,他就算许诺了,这个骄傲的女人也不会信。
那就让他来吧,把大唐的江山
到他的手里,一直到盖棺定论的那一天。
对面没有坐人,太平就摘上的玉簪放在对面,玉
梅
,
苞
放。
那是她与薛绍成亲时,婉儿赠予的礼。
日暮秋云,江
清且
。何用通音信,莲
玳瑁簪。
对着那支梅玉簪,太平摆了个敬酒的姿势,恍惚笑着,轻声说:“婉儿,这杯酒,我拖欠两年了。”
帘外风动,太平仰,把杯中酒一饮而尽。
“张相公,镇国太平公主被赐毒酒,上官昭容的文集是她提议的,您看……咱们修文馆还要再继续吗?”
修文馆,主位换上了一
紫袍的张说,从天授元年成为大周第一榜状元,二十三年宦海沉浮,如今终于拜相成为中书令,张说早已脱去了刚刚
值弘文馆时那般的少年豪气,变得稳重了许多。
也许每一个坐上这天文宗之位的人都会变得稳重,有人会把你说的每一句话当作对士
的教导,会把你写的每一篇诗文都当作文人典范。张说伸手抚过面前的几案,想起当年在编《三教珠英》时,婉儿以才人的
份成为天
士人之师。
“当然要继续编,上官昭容以一己之力正一代文风,这样的文坛领袖,绝不受政治的影响。”张说一语定乾坤,案上铺开的白纸只落“序”一个字。太平公主提议收录婉儿的诗句编成文集,隆基便
名要张说来写这篇序。比起将韦氏废为庶人,安乐公主废为悖逆庶人,在昭容的死讯刚刚传
的日
里,朝堂上缄默一片,暗自惋惜者不计其数。皇帝李旦
旨让给婉儿拟一个谥号,最后选中“惠文”这个
谥,至今就算一直保着她的太平公主
世了,依然没有动摇婉儿昭容的
份和“惠文”的谥号,在对这位昭容贡献的肯定上,立场不同的所有人竟然都达成一致。
张说想,这便是人生可以达到的最境界,既使同伴怀念,又令对手尊敬,这是最为牢固的“死而不亡者寿”。
昭容用在弘文馆里的篇大论告诉他要怎样
一个臣
,又用生命实践
,要如何
一个
天立地的人。
“昭容在彩楼撒的,不是看不上
的诗文,而是一个时代的文风啊!”张说拿起笔,一面蘸好墨,一面
叹,“在那样昏暗的时代里化
为星,即便只有一
星光,也要把文风
缀
去。昭容就是我辈
上的天空里一颗耀
的星,如今蔚然可观的盛世文风里,似乎都有昭容的
影。”
叹毕便不再发一言,张说在被婉儿坐了十余年的位置上,认真地为她写起了挽歌:
独使温柔之教,渐于生人,风雅之声,于来叶……
公元713年,皇帝李隆基改元开元。
开元元年的正旦,在大明元殿
举行了盛大的典礼,年轻的皇帝坐在正中央,接受万国来朝。
在一片万岁的呼声中,姑母临终的质问在耳畔愈发清晰了。
三郎会是一个雄主吗?
李隆基不知,但至少此时此刻,二十八岁的皇帝雄心
。
沾着血腥味的剑鞘,无数牺牲在黎明前的魂灵就在此刻安息。
被武皇的影笼罩的时代落
帷幕。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番外一
祭大唐故昭容上官氏文
大唐故昭容上官氏,讳婉儿,故西台侍郎上官仪之孙也。生于相门,承簪缨之教;覆于危巢,陷掖之伤。幼而失怙,飘零如
墙之柳;年
本章尚未读完,请击
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